土木最前線

本Blogger蒐集土木工程最前線作業標準規範/程序文件/照片記錄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貢寮子弟對核四議題的回顧

貢寮子弟對核四議題的回顧貢寮鹽寮核四工地遠照照片擷取自:臺灣核能!!!本篇是反對核電興建,若您擁核立場堅定,也不須繼續瀏覽!!!台灣是民主國家,隨著處在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想法是自然。雖然在個別議題立場不同,大家本朋友還是朋友,這才是台灣社會可愛的地方。緣由家父是貢寮人,老厝離核四鹽寮約3公里,家族因大伯任職台電高級主管,家族當時有四位堂兄任職於台電,在40年前核四尚在規畫設計,叔伯生日宴、清明相聚就已對核四興建「平和」進行議論...以下來敘說這段核四回憶往事。核災影響的範圍貢寮是個台北偏陲區域,回想基隆~宜蘭的省2道(濱海公路)歷史,約1979之前這段仍窄窄不到二線寬的碎石路。但這段省道是被規劃核四興建重件設施的運輸道路,當年在中山高速公路完工時政府即動員該工程施工機械,由台電負責沿線土地與房屋補償,因此約一年間就快速優先完成擴寬鋪設瀝...

以土木工程(個人)觀點來看藻礁議題

以土木工程(個人)觀點來看藻礁議題員山子分洪道出口截圖自:20141215 基隆河員山子分洪工程出水口空拍 回想個人在賀伯颱風次年基隆河整治兩個堤防工程,當年於工地現場與前來環團人士溝通,個人闡述工程目的說詞:「人類為萬物之靈對保護生態環境應負起完全的責任,但人類是生態一部分也是最大生物族群。所以局部以水泥護岸來加強河岸安全,減輕沿岸鄉鎮淹水、河岸流失、維持穩定河性,不僅有利沿岸居民,也是對的河流河岸生態環境與生物的保護。」或許當時汐止、瑞芳已連續兩年全鄉鎮淹水多回,促使環團與工程興辦雙方摒棄成見相互溝通,最後接受整治規劃。後來連有影響海岸環境疑慮的員山子分洪道工程,也得以推動與展開、最後興建完成。分洪隧道竣工之後,有效解決瑞芳、汐止基隆河沿岸居民每年洪汛的的水患之憂。近年來透過公部門有效運轉操作證明對海岸並未產生大異常影響。環保議題...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試驗表格已設定個別可下載

 致歉網站有許久沒有更新,以及檢視聯絡信箱訊息。發現這兩個月有閱讀先進無法自 網站Google雲端硬碟自行下載表格參閱。查明原來是Google對資料夾檢閱者權限條件增強管制,需許可之後才可下載。個人已將該資料夾中網站每個試驗表格ZIP檔案,設定連結與允許檢視者下載,自己用其他帳號測試應當已恢復可下載狀態。若因而造成閱讀先進困擾謹此...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值得參考的網站:臺灣水圳文化網

 網址:臺灣水圳文化網@Sinica » 圖資、文獻個人覺得這網站有值得參考的清治、日治時代的圖資,文獻...等。可以讓土木人硬梆梆的硬體工程能力,加強些歷史、人文的...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雙北COVID-19疫情的感想

台灣近兩個月的疫情三級管制,讓個人有個些省思這波疫情對社會的影響:一、感謝台灣所有人個人身分證A開頭,居住新北市,自出生來即享有台灣最好交通、教育、醫療、治安..天龍環境,這次疫情因雙北沒守好蔓延出去,在「北患南送」危急時中南醫院接受雙北確診者,心中一直感激中南部鄉親攜手承擔的幫忙以及體諒。疫情讓雙北停滯,都市的資源集中的缺點顯漏出來,天龍區住民應該認清沒有台灣其他縣市的支援協力,天龍區是什麼都不是!天龍住民後續應該要支持所以中南部的交通、醫療、教育建設(來自外縣市雙北住民更是應該體認到)。記得疫情的喊著「同島一命」,疫情後應該就是支持減低城鄉差距的建設。以前北部政客常說使用者付費,想起來是只佔住資源者的巧語!病毒來了使用者都跑去哪裡?簡言之,在台灣建設就是全民所享受的。這次疫情感謝中南部公民共同承擔這次疫情,雙北才沒有封城、沒有垮了!感謝醫護與防疫人員著酷熱著隔離衣為防疫付出。感謝疫情管制中仍堅守工作上各行各業,維持台灣經濟活力。感謝老天及水利相關增雨人員,五月梅雨下的正是時候。: 二、網路的應用的多元化(在經濟上教育上)停課、停班對生活產生許多不便,但遠端辦公、遠端上課卻是在這段時間不得不地確實的執行資訊化經歷。台灣有全世界最普及的的無線網路的資訊環境,但以往民眾大都利用這便利的頻寬來追劇、打手游與電動等的在娛樂方面的應用。這段期間使網路真正讓學生、上班族親身體驗網路在教育、通訊、資訊上運用使網路發揮有產值的效益,或許反是能養成台灣民眾對網路真正功能有所體驗,後續更有效地運用這網路工具的好習慣與能力。另一方面公司遠端分流上班,也必須人力評價從按時出勤而轉向成效貢獻評定,分流也讓同事間職務代理制正規化、同事間在無法面對接觸但仍相互協力考驗彼此間體諒與革命感情養成。遠端辦公讓同事間距離拉大,但工作關係反而更加拉近,經歷過辛苦一段將成為群力相助的團隊。一事總是兩面,新事物接觸總需耗心力,變革期間總是難過、覺得不方便。萬事起頭難,有個起頭經歷,將來面對困境就可得心應手,否盡泰來。這經歷過疫情停課、停班的一代,普遍的遠端學習、居家上班,有可能是讓台灣經濟走上「真正」走到資訊化的新時代。三、婚喪傳統儀式已在改變很多事物在時代演進已在改變,只是疫情管制中更加顯張,傳統的婚喪繁複儀式在疫情管制中婚禮不宴客、喪禮不公祭,事實上早有這趨向,這趨向也逐步可能成為慣例。在疫情之前,個人就覺得婚宴觀念已在改變,加上法律上結婚改登記制,宴客已非必要條件了。年輕一代婚宴這十幾年來接觸到很多對新人,是待生小孩滿月一齊宴客,婚宴主辦方、參加者已無傳統包禮金那種標會、回禮的概念,大都以參加一場spl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