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最前線

本Blogger蒐集土木工程最前線作業標準規範/程序文件/照片記錄

調查

蒐集工程最前線(調查)工作之照片/程序書/規範。

試驗

>蒐集工程最前線(試驗)工作之照片/程序書/規範。

施工

蒐集工程最前線(施工)工作之照片/程序書/規範。

檢驗

蒐集工程最前線(檢驗)工作之照片/程序書/規範。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輾壓試驗成果報告(例)

施工中輾壓試驗報告(例)


○○○○○○工程
第○次施工中(○○○○岩)輾壓試驗報告
執行單位:○○○○○○
○○○○年○○月

一、概要:

      本次輾壓試驗緣因目前料源區雜木、雜草等批覆已有部分清除,依據施工規範OO-OO-OO規定,應先辦理填築前輾壓試驗,以確定○○區料源與先期作業設計所要求是否一致;並可培訓本項填方工程施工及品管人員能力,以助於規畫後續施工作業及品質管制流程,以利工展。因此先於○○場○○側執行輾壓試驗,以了解本次所用○採石區犁耙開挖所得OOO岩料使用於○○○填方區填築之特性,做為施工階段○○○區填築品質管制之參考。
 輾壓試驗的目的有下列:
1. 校核設計規範,確定的有關技術可行性;
2. 選擇合適的施工機械;
3. 確定合理效益比的施工方法和各種施工方法技術控制參數;
4. 確定有關品質控制的技術要求和檢驗方法。

二、輾壓試驗作業說明:

2.1 材料來源:

本次輾壓試驗來源為○○○區之犁耙開挖之風化○○○○。

2.2 試驗場地:

於○○○區○○○○側,犁耙推平整理出一 ○○M × ○○M 輾壓試驗場;且先鋪40cm試驗材料充分壓實後做為堅實的基礎層,後方進行本次輾壓試驗。

2.3 使用機具:

試驗所用機具和施工所用機具一致。

  • 輾壓機械:廠牌○○○○、型號○○○, ○○噸振動鋼輪(規格如附圖五)。
  • 材料運輸:為控制輾壓能量,以○T卡車配合掛手散鋪各層厚度。
  • 撒水機具:為控制輾壓能量,以○T水車配合人工牽管灑水。

卡車、水車以不進入輾壓試驗區,以控制夯實能量參數減少變動不確定因子。

2.4 試驗場地佈置:

試驗場地選擇在○○○○地勢平坦、地盤堅實地區,首先用○○○○推土 機清理平整,然後鋪一層土料用振動鋼輪壓路機壓實至設計要求夯實度以上,作為輾壓試驗的基礎面。
接著進行測量放樣,用木樁、旗幟標示出試驗場各分區。
為減低輾壓時產生側向擠壓,因此在試驗區兩側應留出一個輾壓輪寬。順著輾壓方向的兩端應則留出8.0m作為非試驗區,以做為輾壓機械往返車行及調整輪轍的需要。
輾壓試驗場中各輾壓次數區、緩衝區及工地密度採樣點佈置平面圖;如附圖二。

2.5 試驗方法:

輾壓試驗的方法採取與實際施工作業程序相同的方法進行。

2.5.1 工地密度:
本次試驗階段犁耙開挖岩石料最大粒徑約○",因規範得用○○cm之石料;因此本次現地試驗工地密度採用直徑 1M鐵圈,試驗孔深度以散鋪厚度為準,以水取代法測定工地密度;
試驗步驟簡述如下:
  1. 清除試驗地點表面鬆散土壤。
  2. 穩固安置鐵圈於試驗地點上。
  3. 測定土壤表面和代表水平面之間體積。
  4. 挖掘試驗孔,並秤挖出之土石重量。
  5. 測定挖掘試驗孔至代表水平面之間體積。
  6. 計算試驗孔體積;即 E-C。
  7. 計算土石濕單位重量。
  8. 測定土石含水量。
  9. 計算土石乾單位重量。
  • 測定現地單位重量試驗方法依據USBR 7221-89(測定現地單位重量藉由水取代試驗孔方法)
  • 在挖掘試驗孔同時,於試驗現場即先進行土石料6"、3"、1.5"、3/4"部份之篩分析;對於通過3/4"土料取大約 5kg烘乾後以進行3/4"~No200之篩分析,並以權重計算各篩之實際停留重,以獲得土石料之級配分佈曲線。
  • 並由3"、1.5"、3/4"及通過3/4"土石料各取適當重量進行含水量試驗,以推算各篩停留乾重及乾土石重與推算乾單位重量。

2.5.2 材料比重試驗:
依照 CNS 488 A3007(粗粒料比重及吸水性之檢驗法)測定OOO岩之實際吸水率、比重及面乾飽和。

三、結論及建議:

3.1 本次試驗用料○○○區○○○材料,其○○材質隨深度而風化程度不同;由下列粒料比重試驗成果可看出其中明顯差異:
  • 漲比重 B.S.D. 即 烘乾試料重/試料面乾內飽和排開水重 由 ○.○○ 至○.○○
  • 面乾內飽和比重S.S.D. 即 試料面乾內飽和重/試料面乾內飽和排開水重 由○.○○ 至○.○○
  • 吸水率% 即(試料面乾內飽和重-烘乾試料重)/烘乾試料重 由○.○○ 至○.○○
  • 材料質地隨深度即風化程度,由多孔性而趨向緻密。
  • 試驗室對於本料源小於No.4做標準普羅克達試驗所得最大乾密度為 ○.○○t/m3 (如附圖三),故若用嚴重風化砂岩(如B.S.D.在1.90以下)與工地壓實能量不超過實驗室標準普羅克達夯實能量;則理論上工地乾密度無法達到 ○.○○ t/m3要求。
3.2 由試驗成果,同一料源工地密度與輾壓次數並無固定關係;在輾壓○次以上,工地密度受材料性質影響較大。
3.3 由於犁耙風化砂岩材質差異頗大,故於施工現場縮短檢驗頻率以確保工程品質;其施工現場檢驗成果如附表三。為確定此材料可適用於○○填築,故取-No.4風化砂岩委託○○○○○○○○施作SCD、SCU小型三軸試驗其成果如附圖四之一~三。
3.4 因此建議,對於○○○區岩盤表層嚴重風化砂岩建議完全剔除不用或混合較新鮮砂岩料使用。
本報告所謂嚴重風化砂岩,是指本工程○○○○區表層1~2公尺○○材料,因砂粒間之膠結物已風化流失。以簡易野外識別,目視外觀有明顯砂顆粒及孔隙,呈黃棕色;重量近一般土壤,較石塊輕,以上供施工所於料源控制遵循的參考。

附表一、 第○次施工中(○○料)輾壓試驗成果

層別=第二層 
材料來源= ○○區○○料 
散鋪厚度= ○○cm 
含 水 量= 充分濕潤 
日期=○○○○/○○/○○
試驗編號Z○-(1)-6Z○-(1)-8Z○-(1)-10
輾壓次數6 次8 次10 次
土石濕密度 kg/m3○,○○○○,○○○○,○○○
土石乾密度 kg/m3○,○○○○,○○○○,○○○
大於 3" 含量 %○○.○○○○.○○○○.○○
3"~No.4 含量 %○○.○○○○.○○○○.○○
小於 No.4 含量 %○○.○○○○.○○○○.○○
層別=第二層 
 材料來源= ○○○○區○○○○料 
散鋪厚度= ○○ cm 
 含 水 量= 充分濕潤 
 試驗日期=○○○○/○○/○○
試驗編號Z○-(2)-8Z○-(2)-10Z○-(3)-12
輾壓次數8 次10 次12 次
土石濕密度 kg/m3○,○○○○,○○○○,○○○
土石乾密度 kg/m3○,○○○○,○○○○,○○○
No4以下乾密度 kg/m3○,○○○○,○○○○,○○○
沉陷量 cm ○.○○.○○.○
大於 3" 含量 %○○.○○○○.○○○○.○○
3"~No.4 含量 %○○.○○○○.○○○○.○○
小於 No.4 含量 %○○.○○○○.○○○○.○○
漲比重 BSG○○.○○~○○.○○○○.○○~○○.○○○.○○
面乾內飽和比重SSD○○.○○~○○.○○○○.○○~○○.○○○.○○
真比重 GA○○.○○~○○.○○○○.○○~○○.○○○.○○
吸水率 %○○.○○~○○.○○○○.○○~○○.○○○○.○○
註:
1.本層材料皆自○○區○○料,但採取位置相隔約○○公尺;但由粗骨材比重與吸水率性質試驗成果比較,兩處粒料因風化程度不同使性質上有所明顯差異。
2.No4以下乾密度是由粒料面乾內飽和比重換算體積;試驗孔工地密度扣除3"以上、3/2"、3/4"...等No.4以上之重量與體積。

附件/附圖

  • 附表一、 第O次施工中(OO岩料)輾壓試驗成果
  • 附表二之一、第O次施工中(OO岩料)輾壓後級配分析成果表
  • 附表二之二、第O次施工中(OO岩料)輾壓後級配分析成果表
  • 附表三、 OOOO填築OOO區(OO岩料)輾壓試驗及施工現地檢驗成果
  • 附圖一、 第O次施工中(OO岩料)輾壓試驗用料位置示意圖
  • 附圖二、 殼層輾壓試驗場平面佈置圖
  • 附圖三、 OOO區(-No.4OO岩料)─普羅克達壓實試驗
  • 附圖四之一、OOO區(-No.4OO岩料)─修正夯實試驗
  • 附圖四之二、OOO區(-No.4OO岩料)─飽和壓密不排水試驗(S.C.U)成果
  • 附圖四之三、OOO區(-No.4OO岩料)─飽和壓密排水試驗 (S.C.D)成果
  • 附圖五、 振動鋼輪規格

後 記

本例輾壓試驗報告是針對一透水材料的輾壓試驗,且屬於是施工階段驗證試驗,相對不透水材料的試驗受含水量影響土料,其試驗程序相對簡單。
在輾壓試驗尤其不透水(黏土)材料,除上述報告內必要內容,尚須注意事項有:
  • 輾壓試驗的方法採取與實際施工作業程序相同的方法進行。輾壓試驗鋪土料前對基礎進行刨毛,並適當灑水濕潤,使基礎表面含水量達到最佳含水量。
  • 輾壓
    1.鋪土厚度的選擇
    根據輾壓機械的性能和上壩料的情況以及施工技術方案要求,鋪築厚度選擇30cm,35cm,45cm,風化料與原土鋪築厚度選擇40cm,50cm,60cm。(以上為經驗值)
    2.含水量的選擇
    根據夯實試驗成果,粘土含水量選擇10%,12%,14%。
    散鋪土料前先對試驗料場土壤進行天然含水量測定。經測試土壤天然含水量略高於最佳含水量,即可準備進行輾壓試驗。
    為使進料前土料含水量略低於試驗時要的含水量,可根據料場天然含水量,犛翻平整,以利於粘土天然含水率降低。一般而言,輾壓試驗控制土料在試驗前檢測含水量略偏乾以增加少些撒水即可達到試驗要求含水量,較易執行。
    3.輾壓次數的選擇
    根據多年施工實務經驗和施工實際情況,並參考有關文獻資料。粘土輾壓次數選擇4、5、6次,風化料輾壓次數選擇4、6、8次。(「輾壓次數」在施工規範需明確定義,若無在輾壓試驗報告要定義。像這裡輾壓次數經驗值應該是輾壓機械往返一循環。)
    4.機械輾壓作業方法
    輾壓機械採用平行於行進軸線的進退錯距法。
    輾壓行進速度為一檔車速(m/hr)。振動頻率(指使用振動鋼輪時)開啟最大為OOO。
  • 輾壓試驗結束後,首先進行壓實情況的觀察檢查壓實後無異常現象(剪切破壞、彈簧床土、裂縫、表層鬆土等不在最佳含水量出現狀況),予以記錄。
  • 對不同試驗參數組合進行取樣檢驗並可開挖試坑檢查層間結合情況。
  • 進行乾密度、含水量試驗。土壤料每一組乾密度可取樣3或6至9個取樣數量。




土壤調查報告(例)

土壤調查成果報告(例)


序 言

用一件成果報告書例來記錄借土區土壤調查作業項目。

參考文獻


○○○○○○○○○○工程計畫
##借土區(○○位置敘述○○○)土壤調查報告
執行單位:○○○○○○○○○○○○○○○○
中華民國○○○年○○月

一、試驗緣由:

    為使○○○○○○○○○○工程計畫,○○○○填築○○料源減少自○○區○○等區外借土區之開採,並依據○○○○設計單位建議,調查○○○○○○區○○○○地帶覆蓋土蘊藏量,本次借土料源調查區域為○○○○○○○相鄰○○區與○○區間之覆蓋土,並將其編號為##借土區;其位置請見附圖一。

二、調查區現況:

##借土區為山坡地,地上物大部份為竹林、雜草及雜木被覆,調查面積約○○○,○○○平方公尺。

三、調查工作:

1.地形測量:以比例尺1:○○○○,數值地形測量;地形圖如附件○○。
2.手鑽孔調查:
    為調查覆蓋土深度及各層土壤性質,以直徑 10cm土鑽頭之手提鑽孔器鑽孔;先以鍘頭開挖深約40cm,再以鑽孔器用人力轉動鑽桿頭把手向下用力轉動;直到無法鑽下(即鑽頭充滿土壤)時,拔出鑽桿、鑽頭,由調查人員觀察鑽頭土壤,並予目視鑑別分別;同時採取每層代表性土壤,運回作試驗室鑑別與分類。反覆上述步驟,直到鑽至岩盤或至5.5公尺止。
3.土壤鑑別與分類:
   本次土壤調查,依據美國統一土壤分類法予以鑑別分類;室內試驗包括下列:
(1)顆粒分析。
(2)含水量測定。
(3)稠度試驗(含塑性、液性限度)。
(4)比重。
上述試驗成果整理如表○○之○○。

四、蘊藏量估算:

    ##借土區調查區域及試孔位置如附圖○○所示。
    鑽孔後經工地鑑定記錄,再經土壤試驗結果,並予以整理成土柱剖面圖如附圖○○之○○ 至附圖○○之○○ 至○○,以及土壤試驗成果如表○○ 之○○ 至○○ 。
    ##借土區本次調查結果發現各層厚度不大,難以分層分類開採;因此施工時須剔除雜草樹根覆蓋批覆後,採用各層混合之土壤材料,混合料土壤分類為○○適合做為○填方區料源。[施工作業配合事項]
有效採取深度以鑽孔深度扣除表土○○cm及底部○○ 部份厚度計算,平均有效採取深度約○.○○公尺,乘以面積,估算可採取量為○○○,○○○ 立方公尺;詳附表○○ 。[蘊藏量估算方式]

五、結論與建議:

○○ 填築○○材料(○填方區),計劃開採量為○○,○○○立方公尺,本次調查之○○借土區估算可採取量為○○,○○○立方公尺;[本次調查○○借土區蘊藏量尚不足(或足以)支應]
從本次○○○借土區覆蓋土經採樣及鑑別分類,大部分土壤分類為CL、CH及SM( 如附表○○○),其混合料應可做為○填方區料源;且由手鑽孔深度量距及現場已進行表面剝除等開挖面驗證、觀察,土層厚度大多在○.○公尺以上,依此粗估土量約 ○○,○○○立方公尺(=面積○○,○○○M2*厚度○.○○M);因此○○區覆蓋土應予妥善收集暫存,方能達○○○料源計劃開採量;如此合計可採取○○○材料約 ○○○,○○○立方公尺,為設計量○○○,○○○立方公尺○.○倍。[土壤分類、蘊藏量計算之敘述]
如有不足時再於○○○區內將來加高○○○公尺之環帶先行將植被清除,後以可採取之材料進行採取及○○○採石區附近採取,如此應可達需要量之二倍以上;因此○○○區外之借土區擬予放棄,不再辦理。[施工程序及借土區選擇的建議..等事項]

附 錄

  • 附圖一 ○○○借土區地形圖及位置圖
  • 附圖二 調查區域及試孔位置圖
  • 附圖三 1~3 土柱狀剖面圖
  • 表一之 1~ 3 ○○○借土區土壤試驗成果表
  • 表二 ○○○借土區土壤數量計算表
  • 表三 ○○○借土區土壤試驗成果表



滾壓混凝土配比試驗成果報告(例)

滾壓混凝土配比試驗成果報告(例)

大壩以滾壓混凝土心層克服集水區多雨潮濕的不利天候施工條件

序 言

  上圖石門水庫上游檔水壩標準斷面圖可看到當年已使用混壓混凝土當檔水壩心層使用,但與本試驗成果沒有絲毫關係;只是為Blog自動排版需有張圖片,因此放上。
    近年滾壓混凝土的發展日益成熟,下引用報告原稿是1990年間自己配合規劃單位的配比試驗報告書(例)。一個研究案的小章節試驗,在主研究案成果可能只彙整成兩段敘述,所以也不算是完整試驗報告。
     主要是記錄這段歷史資料,提供要進入滾壓混凝土試驗一點入門知識,可從報告書目錄大概可掌握這項試驗一些重點項目。


相關資料連結

NRMCA 一個專門介紹滾壓混凝土(RCC)的網站


OOOO工程計畫

滾壓混凝土配比試驗成果報告

執行單位:○○○○○○○○○○○○○
○○○○年○○ 月

一、材料試驗

水泥檢驗:

以顧問公司所提計畫,將用二種不同廠牌水泥施作:以○○○水泥○○○○○廠所生產之II型水泥施作;材料經委託TAF試驗室○○○○○○○檢驗,其材料化學及物理性質如附表一。

飛灰檢驗:

目前以○○○電力公司○○○發電廠(位於:○○○縣○○○鎮○○○里○○○村○○○號)所產出飛灰為材源,其化學成份,物理性質,經委託TAF試驗室*○○○○○○○檢驗,如附表二。

細骨材試驗:

骨材料源為○○溪○○游段砂石廠生產;其粒徑級配分析所得成果合乎混凝土細骨材之規定,細度模數為○○○。成果如附表三。

粗骨材試驗:

骨材料源同細骨材,其單位重量○○○○,及物理性質如附表四。

附加劑之檢驗:

使用附加劑之廠牌型號、成分及送檢成果如附表五。

二、滾壓混凝土試體製作

   為培訓施工階段檢驗人員,使其更瞭解材料品質控制流程,下列骨材試驗、抗壓混凝土試體製作由本材料試驗室自辦,試驗方法依循下列標準規範。

1、骨材試驗:

  • 細、粗粒料之篩分析─CNS486 A3005
  • 細粒料及吸水性之試驗─CNS487 A3006
  • 粗粒料及吸水性之試驗─CNS488 A3007
  • 粗料單位質量與空隙試驗法─CNSll63 A3027 

2、滾壓混凝土試體製作:

  • 空氣含量測定:
    依據○○○○公司/設計單位現場指導方法,經查照與CNS1151 A3218(混凝土單位重量、拌合體積及含氣量比重試驗法)相同。
  • VC值測定:
    USBR 4905-86(振動桌澆製零坍度混凝之稠度及密度試驗)
  • 單位重量:
    測定得VC值時,測定其單位重量;試驗標準同空氣含量測定。
  • 初終凝時間測定:
    依據ASTM C403 規範施作。
  • 抗壓試體製作:
    USBR 4906-86(振動桌澆製零坍度混凝土於圓柱試體模內之試驗)

附表及試驗標準

  • 附表一、水泥試驗報告
  • 附表二、飛灰試驗報告
  • 附表三、細骨材粒徑級配分析試驗
  • 附表四、混凝土粗骨材比重及單位體積重量
  • 附表五、附加劑檢驗成果表
  • 附表六、滾壓混凝土試拌記錄表
  • USBR 4905-86(振動桌澆製零坍度混凝之稠度及密度試驗)
  • USBR 4906-86(振動桌湧製零坍度混凝土於圓柱試體模內之試驗)

  *註:

  1. TAF試驗室:1990年還沒有,這次改版加的。台灣目前混凝土試驗項目是否全有TAF試   驗室認證,可能需自行調查一下。
  2. 內容試驗標準有ASTM、USBR、TAF...在保存當年資料。近年來這些規範都有更新、設置合併廢止,若再次實作之前仍須重新再確認規範適用性。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土壤調查-試坑(照片集)

試坑

坑,我習慣稱「試坑」,試坑在施工階段可用挖掘機既快又安全完成,但在基本設計階段有時就不得不採用人工挖掘方式進行。
本組照片是記錄在「土壤」借土區調查所人工挖掘的試坑的照片記錄。

相關連結



序言

這些試坑是筆者當時在做借土區長期含水量記錄,每旬必訪採樣地點,這項試坑人工挖掘過程作業,本身是未親自經歷。
有的人工挖掘試孔可達5M深,在看看這挖掘照片,真的應該為這群無名英雄致敬。
就如手鑽孔作業所述,人工挖掘是很累危險的,但有的時空又是不得不採取的快速施做方式。有如中部地區的基樁採「夫妻樁」作業也是這般無奈的選擇。
「試坑」在其他文獻可能只有一個字「坑」稱之,再來沒有什麼說明。就本身實務上體認,試坑是有下列功能:
1.驗證(手)鑽孔的可靠性
2.可直接檢視地層分布情形
3.可獲得分層(較)無擾動的土樣
4.可做為長期含水量、地下水位觀測

照片集

搭棚預防下雨,
挖掘起來的土也順便在周圍做阻水導水

已接近2個人高度

安全意識還是欠缺了!
靠的是伙伴間的革命精神

材料工程師需隨時記錄各深度土壤變化


後 記

現在看起照片,當時勞工安全措施還是輕忽。
因試坑的深度有時高達4~5M,青蛙掉下去都會成「井中之蛙」,因此試坑挖掘後應該要有保護措施,在「坑」四周做阻隔措施,坑口張網防墜落,這些防護在每年或颱風過境視需要更換。抱歉沒有照片,因為那時底片相機不方便而且都在竹林內、陰暗、蚊蟲多,而沒刻意留下照片。
記得每次去做含水量取樣,途中同行的老師傅一定就會提醒要小心坑裡有「溜」(土地公),作業上要隨時注意安全。

岩石料開採工法現場試驗(照片集)

岩石料開採工法現場試驗


相關連結

序 言

   因採石區不外來自河川採取塊石及開挖岩盤料兩大來源,本組照片是岩料開採工法現場試驗的記錄。 這些作業筆者只是配合執行級配分析試驗工作,因此只有在旁觀察也僅能概敘內容。
一、岩石料採石區開採量調查
   首要作業就是採石區的選定,這項工作規劃設計單位先就地理、地質、人文、交通、地形綜合評量後選擇數個採石區的地點,然後由地質工程師赴現場勘查繪製細部地質圖,再布置地質鑽探位置,以自走式等鑽堡機具鑽孔取岩心,進行必要力學試驗,繪製採石區地形及地質柱狀圖,如此就計算可採石數量。
    有些規章將岩石產地分為三類註一,但在以現代土木工程技術而言,大自然材料沒有所謂「有用」與「無用」的材料,而應該是因材施「用」─把材料用於其適能發揮功用的地方,像是採用「分區」適用材料填築就能「物盡其用」。
[註一]:岩石產地可分為:
 I類:岩性單一、岩相穩定,裸露地表風化輕微。 
Ⅱ類:層狀岩層,沒有或薄的無用層厚度,呈有規律的變化,薄層的披覆層。
 Ⅲ類:岩性、岩相變化大,夾有無用層,風化層較厚,有披覆層。

二、犁耙試驗:

照片集

砂頁岩互層 露頭 

施工機械訪查

施工機械訪查
Caterpillar D10

龐大巨獸Caterpillar D10

因本工程所要材料仍要適當比率塊狀,
D10動能工率較佳,但犁耙來回行駛易造成過多細料,
加上國內各型施工機械數量綜合考量,
最後擇定以Caterpillar D8N做標的施工機械。


犁耙試驗進行情形

犁耙試驗進行情形

犁耙試驗進行情形,
依犁耙深度、間距等參數設定不同條件進行,
試驗期間可計時獲得實測的工率

犁耙後進行代表區取樣篩分

現場固定式篩分架

現場配合人工篩分及秤重
篩底料也需秤重並取代表性樣品進行做試驗室篩分
可得犁耙後石料的級配分布曲線


三、爆破試驗
依細部地質調查成果,開挖到某深度則為砂岩岩體,將無法以犁耙開挖,需以爆破方式進行,因此也在預定採石區擇一處進行爆破試驗。


擇一有自由面的露頭

試驗階段採用鑽爆法是由人工手錘擊鑿孔

裝藥包
記得當時同時進行無聲炸藥(膨脹劑),照片不確定是那類藥包。

沒有當時照片
爆破試驗目的在決定爆破方法、爆破孔間距和藥量,
以及驗證爆破後岩石級配大小是否符合需要。

後 記

這組照片記錄岩石料開採技術現場試驗,只有幾張照片,但每分項作業就是一門很大學問,當時採石區於火藥爆破作業,人車管制嚴格,加上當時本身另有業務負責位派到現場協助,無餘力親身體認學習涉「入」未深,手中掌握相關資料並不多,無法再做詳細敘述。

有時新進同仁會問施工規範內工法、預算書裡的工率,怎麼來的?
簡言之,工率除是由以往歷史實際作業的出工、出料經統計計算來的,若是新工法或沒有任何工率數據可參考,也就必須如這組照片透過規劃試驗來實作驗證,計算出合理的工率。工程人員要有專業素養,要認知所有數據都不是想像或空穴來風產生的。(如此才能說服戰勝法律人!)

當時採石區施工時曾有發生「晴天藥包爆炸」事件,據知研判是工區附近山峰有雷雨低雲層,雷電透過採石區上橫過高壓輸送電路及午後濕氣傳到工區地面,使採石區電氣雷管感電爆炸。還好當時各孔藥包還沒連接,只造成施工人員驚嚇,未造成傷害,所以安裝炸藥一定要按照程序循序執行,這經驗提供參考。

照片上有人沒有或未正確載安全帽是危險行為和心態,雖然是試驗階段非施工階段作業但也是強調,這是應該改進。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使用振動台測定無坍度混凝土的稠度和密度試驗(照片集)

使用振動台測定
無坍度混凝土的稠度和密度試驗(照片集)


相關連結


序言

這組照片是在1990年左右拍的,因當時零坍度混凝土規範獲得無法像現今網路時代這樣方便取得,試驗室在輾轉好幾手才拿到顧問公司幾頁'指引'下進行。在時間壓力、經費不足限制下完成。
USBR 4905規範內指定Vebe振動台型式如下如下圖:

本試驗所使用振動台是用符合規範6.6注意3規定「替代振動台」。
以記錄歷史上傳這組照片分享。

照片集

骨材浸水飽和


骨材篩析離水備用


骨材面乾內飽和備用
記事
低坍度混凝土且在作配比試驗時,水量參數是很敏感的,因此骨材含水量需控制很確時。每組樣品骨材面乾內飽和情況需一致。記得為此,每組浸水飽和粗骨材離水後,篩分,後再將每顆骨材都用乾布將表面附著水擦拭後才稱重使用。
在拌合前骨材的備料是花費很多心力及時間。
因此很無聊的放上三張照片粗骨材的面乾內飽和備料照片,來強調一下。


混凝土拌合機


VC測定使用的振動台
這台比USBR規範桌台尺寸大,部分參照日本規範,
當年為了獲得穩定頻率,台灣儀具廠商花費很多心力在調整,
記得桌下綠色大箱子就是為此裝置的調節器,
尺寸不像UBSR規範Vebe那樣精簡。

在電動拌合傾出稍加手拌


將新拌混凝土到入試模中


用手稍加整平


安裝壓克力圓版與加載


安裝後啟動振動


振動到水泥砂漿於圓板間隙形成環狀


以測微尺量距沉陷量,記錄後計算體積


撤除圓版及加載、混凝土表面情形


秤重



後記

低坍度混凝土(滾壓混凝土)近年來在交通上混凝土路面,在水利上土壩施工有很多新的發展及研究文獻,相信現在是有很多可遵循標準規範。
這段工地試驗室試驗過程以現代TAF試驗室標準來看,是有很多細節需加強及改善。


振動台上製作零坍度混凝土圓柱試體(照片集)

使用振動台上製作零坍度混凝土圓柱試體

(照片集)


相關連結



前 記

這組照片是在1990年左右拍的,因當時零坍度混凝土規範獲得並無現今網路時代這樣方便,試驗室在輾轉好幾手才能拿到顧問公司幾頁'指引'來進行。在時間壓力、經費不足限制下完成。
檢討比對USBR 4906-92_使用振動台製作無坍度混凝土的圓柱試體方法(當年還沒有頒行)標準規範有下列差異:
  • 替代振動台─與USBR規範6.2指定Vebe振動台不同,採規範6.2注意3替代振動台,以規範9.3定震幅頻率進行校準。
  • 沒有使用導向套管─使用替代振動台也具備旋轉臂和導向套管 ,但操作振動時很容易卡住無法自由下降,因此採規範11.1.5規定。
因有上述差異,原本顧慮不想上傳,但後來想想土木工程每次面臨考驗都是不同的,若要完美的過程才分享,那是教科書陳述而非經驗留承。
缺陷也是一種經驗,還是以記錄歷史心情上傳分享。

照片集

 置放圓柱試體模


固定試體模


表面整平


整平


整平


加載、振動壓實
手持維持垂直但不加壓


檢視周圍出現環形水泥砂漿情形


已出現部分環形水泥砂漿


已出現完全環形水泥砂漿


去除加載及圓版的表面情形
加料進行下一昇層

最後一昇層,起初振動壓實情形


試體近最終振動壓實情形


最後圓柱試體完成
可用鏝刀修飾平整

拆除進行養護

後 記

記得在這試驗完成後,就看另一件1992年7月完成的國內研究報告,內容的滾壓混凝土圖柱試體製作,應該就是用USBR指定的振動台;如下圖。


手中還有留下那時模內振動機儀具的目錄,如下圖。



後記

低坍度混凝土(滾壓混凝土)近年來在交通上混凝土路面,在水利上土壩施工有很多新的發展及研究文獻,相信現在是有很多可遵循標準規範。
這段工地試驗室試驗過程以現代TAF試驗室標準來看,是有很多細節需加強及改善。相信現今重新再來一次會更好。
低坍度混凝土材料筆者在當時配合規劃單位的配比試驗完成後,也沒碰到參與相關事項的機會,這類材料經驗就只有這樣。有時想想「土木工程包山包海」,一生能真正親身經歷作業算算還真的不多。
這裡拋磚引玉,期望有更多土木人願意釋出經歷資料,讓工程經驗在歷史存留。